首页 >> 速递 > 精选信息 >

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

2025-11-03 15:43:28 来源:网易 用户:陈善灵 

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】一、

《人琴俱亡》是出自《世说新语·伤逝》中的一则故事,讲述了王子猷(王羲之的长子)在得知弟弟王子敬(王献之)去世的消息后,悲痛欲绝,最终也因悲伤而死的故事。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,表达了兄弟之间深厚的情感,以及“人亡琴毁”的悲情意境。

故事中的“人琴俱亡”不仅是对人物命运的描写,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,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友情、亲情的高度珍视和深切哀悼。

二、文言文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
文言文原文 现代汉语翻译
王子猷、子敬俱病笃,而子敬先亡。 王子猷和王子敬都病得很重,但王子敬先去世了。
子猷问左右:“何以都不闻消息?此已丧矣。” 王子猷问身边的人:“为什么一点消息都没有?这一定是死了。”
语未毕,有载棺来者,于是恸绝。 话还没说完,就有人抬着棺材来了,王子猷顿时悲痛晕倒。
既葬,子猷扶灵而哭,曰:“子敬,子敬,汝何故至此?” 安葬之后,王子猷扶着棺材哭泣,说:“子敬啊,你为何到了这种地步?”
因恸绝良久,月余亦卒。 他悲痛得很久才恢复过来,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。

三、内容解析

“人琴俱亡”这一成语,源自于王子猷在弟弟去世后,因极度悲痛而失去生活希望,最终随弟弟而去。其中,“琴”不仅指王子敬生前最爱的乐器,也象征着他本人。因此,“人琴俱亡”常用来形容人与心爱之物一同消逝,表达一种极致的哀伤与失落。

从文学角度来看,《人琴俱亡》虽篇幅短小,却情感深沉,语言凝练,极具感染力。它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阶层对生命、情感的深刻思考,也展现了古代文人特有的悲情气质。

四、结语

《人琴俱亡》虽为一篇短文,但其情感之真挚、语言之简练,令人动容。它不仅是对兄弟情谊的深情写照,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“情”字的深刻诠释。通过这篇文言文的学习与理解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世界,也能更好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
  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